很少有關於虐待兒童問題的當代電影——無論如何,這個問題到最後總是懸而未決——能像埃利奧特·塔特爾這部偽裝成挑釁的雙手電影《藍色電影》那樣直擊要害。

這部打破禁忌的電影講述了一個陽剛的年輕人面對他渴望多年的戀童癖導師,但在今年夏天在愛丁堡首映和十月在紐約新電影節首映之前曾被各大電影節拒絕,但它並沒有太多保留,甚至提供了一些難以接受的內容。儘管作為一部戲劇作品存在局限性,這部電影還是從一名被定罪的兒童虐待者和一名二十多歲的性工作者之間令人擔憂且不斷變化的對話中挖掘了情感的複雜性。

2016 年 2 月 27 日,在柯達劇院舉行的 2016 年奧斯卡金像獎彩排中,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藍色電影》完全以洛杉磯漢考克公園的 Airbnb 出租屋為背景,只有兩名演員,敢於去一些我很久沒看過美國電影去過的地方。 2014年,聖丹斯電影節有一部由塔利·沙洛姆·埃澤爾執導的以色列電影《公主》,嚇壞了很多人。這是關於一個12歲女孩和她母親的男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 2011 年,奧地利電影《邁克爾》由邁克爾·哈內克 (Michael Haneke) 的弟子馬庫斯·施萊因澤 (Markus Schleinzer) 執導,講述了一名保險推銷員性侵一名被關在地下室的 10 歲男孩的故事。這太令人震驚了。她不是美國人。

美國導演塔特爾在這個項目上得到了所有潛在合作者馬克·杜普拉斯的支持,他願意帶你去同樣的黑暗地方,那些地方會讓你想起那些想要用公開的性心理挑釁來動搖你的歐洲導演。令人欽佩的是,塔特爾第二次擔任故事片導演,他對有關虐待的材料堅持了令人驚訝的人道和同理心的態度。其中一位同性戀老師對他以前的學生的才藝表演表現出性幻想,給人一種奇怪的悲傷的感覺。

《藍色電影》由嶄露頭角的演員基隆·摩爾 (Kieron Moore) 飾演多姆·坎博伊 (Dom Camboy Aaron Eagle)(真名亞歷克斯·麥康奈爾 (Alex McConnell)),里德·伯尼 (Reed Birney) 飾演他疏遠的中學老師,兩人在一個晚上重新建立了聯繫,充滿了關於慾望、羞恥和內疚的對話。像聖丹斯電影節和西南偏南音樂節這樣的電影節忽視它,我並不感到驚訝。主流觀眾可能會對這種對酷兒性行為毫無歉意的探索感到厭煩,但那些尋求托德·索隆茲 (Todd Solondz) 或格雷格·阿拉基 (Gregg Araki) 90 年代電影風格挑戰的人會在塔特爾對虐待如何扭曲記憶以及記憶如何扭曲虐待敘事的探索中感受到自己的影子。

《藍色電影》要求你為戀童癖者感到難過,同時讓同性戀者成為他的場景搭檔,《藍色電影》跨越了從早期的侵犯到晚年的性行為的困難路線。影片開始時,我們看到亞倫(摩爾飾)滿頭大汗、毛茸茸的,穿著白色內衣,從頭到腳都有紋身,正在向他順從的追隨者進行現場直播。他的一位匿名粉絲願意出資 5 萬美元進行個人見面會。由於經濟拮据,他同意與客戶共度一夜,客戶戴著面具歡迎他,並承諾如果亞倫願意公開自己的情況,他會提供更多的錢,也許還有披薩。

藍膜
《藍色電影》潛艇

這位客戶原來是格蘭特先生,又名漢克,是亞倫的長期老師,他在亞倫小時候就對他特別感興趣。亞倫在學校期間,漢克被發現在校園內性侵犯一名兒童,被解僱並被判入獄。隨著面具被摘下,亞倫再次脫光衣服,他們的圍牆開始倒塌。他透露漢克現在已經轉向宗教作為對他所受折磨的贖罪,但正如他告訴亞倫的那樣,他對意義的追求並非沒有其他虐待兒童的嘗試或想法。

塔特爾的劇本和鏡頭對角色沒有做出任何判斷,比如當亞倫分享了他童年時赤身裸體在浴缸中受虐待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時,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或者當漢克也講述了他遭受親戚騷擾的令人作嘔的故事時。演員們就像你能想像到的那樣遊戲,他們按照你可以想像很多人對它說“地獄不”的劇本進行工作。

71 歲的伯尼以電視和戲劇(《人類》)中的作品而聞名,他邀請您感受他所有的惡作劇,即使他的世界在道德上動盪不安,因為他迫使我們在整個電影放映過程中生活在裡面。與此同時,扮演亞倫的摩爾隱藏著自己深深的創傷,而這種情況也因權力失衡而發生了逆轉,因為漢克想知道他是否“仍然愛”亞倫。另一個問題是,攝像機肯定希望我們也想要摩爾,他經常赤身裸體,這讓我們至少與漢克的目光一樣接近。

漢克還很好奇他是否仍然會被他小時候想要的人所吸引。他把亞倫的頭髮從頭到腳剃光,讓他看起來更孩子氣,這是影片中最奇怪的效果之一。這兩位演員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勇敢的,即使影片趨於窒息,這是故意的。畢竟,《藍色電影》僅限於一種環境。

電影攝影師瑞安·傑克遜·希利還拍攝了伯尼領銜的同樣備受爭議的電影《彌撒》,講述校園槍擊事件對受影響家長的影響。攝影指導熟悉在只有幾個人的狹小房間裡的出路,而這部電影的視覺美感(事實上,黎明破曉時經常以藍色偽裝)有助於緩解所展現的痛苦。

塔特爾明智地避免閃回或這個房間之外的背景。我們被這兩個人以及我們對他們的不適所困擾,儘管我們也可能對他們感到溫柔。 《藍色電影》引發了許多棘手的問題,例如今天的同性戀是否是過去侮辱的結果的問題。與此問題平行的一個問題是,虐待是否也會導致進一步的虐待,即使您成為兒童性虐待者或性犯罪者。漢克說,他知道自己曾經是誰,他在中學時對同齡同學的性幻想一直到成年後都沒有改變。塔特爾在這裡想要攻擊的是戀童癖和同性戀同根同源這一可怕的想法。

然而,《藍色電影》做到了罕見的壯舉,同情地傾聽像漢克這樣的戀童癖者的聲音,作為觀眾,你要么對此感到好奇,要么讓它讓你感到不舒服。漢克和亞倫都被自己的身份所折磨,但他們不是同一個人,也不是來自同一個地方。 “藍色電影”讓你感覺有點噁心,並且對自己應該有的感覺感到非常不舒服。但當大多數電影根本不敢去那裡,或者會告訴你如何感受這些材料時,這是一種罕見且受歡迎的景象。

等級:B+

《藍色電影》在愛丁堡電影節和新電影節上首映。目前正在美國尋求分銷。

想要了解 IndieWire 的最新動態嗎? 評論 和批判性的想法? 在這裡訂閱 我們新推出的時事通訊《大衛·埃利希評論》中,我們的首席影評人和評論編輯匯總了最佳新評論和流媒體精選以及一些獨家思考——所有這些都僅供訂閱者使用。

來源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