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蟹風味全解析:認識常見品種與蟹黃蟹膏的分別
秋天是品嚐螃蟹的最佳時節,市面上琳瑯滿目的蟹種常讓人搞不清楚到底該怎麼挑選。主要可分為「國內外養殖蟹」與「野生海蟹」兩大類,前者如沙公、沙母、紅蟳、處女蟳、大閘蟹,供應穩定,市占率高;後者則以花蟹、三點蟹、石蟳為主,因捕撈受天候影響,較為稀有。
花蟹:色彩鮮明、肉質細嫩
又名斑紋石蟹、花柿仔,產期為農曆八至十月。其甲殼呈橘紅、咖啡與白色相間,因此有「鏽斑蟹」之稱。花蟹大多為野生種,肉質緊實鮮甜,蟹膏鹹香,蟹黃細膩。料理建議以清蒸或煮粥方式為主,亦可搭配蔥蒜快炒,製作成芙蓉花蟹。
三點蟹:外型扁長、易於品嚐
同樣產於農曆八至十月,其殼上三個紫紅色斑點極具辨識度。體型扁平略呈梭狀,蟹殼較薄,方便徒手剝開。適合清蒸、煮粥或熱炒料理。
石蟳:殼厚肉實、風味濃郁
盛產於中秋前後,外觀明顯有兩隻大螯,殼體粗糙堅硬。肉質條理分明且彈性十足,是三大野生蟹中滋味最豐的代表。料理建議清蒸後冷食,或切塊煮火鍋。
沙公:實惠熱炒首選
又稱青蟳、菜蟳,全年皆可養殖,但秋季最為肥美。屬海水養殖蟹,個體與蟹鉗較大,殼呈青色,邊緣具鋸齒狀。其肉質結實,適合熱炒料理,建議搭配蒜頭、油蔥酥增添風味,如生炒沙公、咖哩蟹皆為經典。
沙母:蟹黃香濃的經濟實惠選擇
產期為九月至十二月,中秋前後為旺季。與沙公為同種,分辨方式在於腹部小殼形狀:尖長為公,圓扁為母。沙母體內富含蟹黃,適合清蒸或煮粥。
處女蟳:未交配的沙母,膏香濃郁
又稱幼母仔,秋季盛產。其特徵與沙母相似,但體內卵黃尚未受精,呈膏狀,香氣濃郁、口感細膩。肉質透明有彈性,是饕客眼中的珍品。挑選時可看腹部是否呈胭脂紅,代表其成熟度高。建議以清蒸、煮粥或鹽烤呈現原味。
紅蟳:蟹黃豐厚、價格親民
屬於交配後的沙母,全年供應,中秋前後為最佳食用期。個頭較小,最多重約十多兩,但蟹黃香濃,深受喜愛。可壓腹部尾端查看蟹黃狀態,以塊狀為佳。經典吃法包括紅蟳米糕、鹽烤、清蒸與醬爆等。
大閘蟹:秋蟹代表,黃膏香濃
學名為中華絨螯蟹,農曆九月為產季,背青、腹白、腳黃、毛金是其特徵。台灣近年也有大量養殖,大閘蟹以蟹黃、蟹膏、白膏為食用重點,公蟹肉細,母蟹蟹黃飽滿。俗諺「九圓十尖」提醒民眾,農曆九月適合吃母蟹,十月則享用公蟹。清蒸後搭配醋與薑絲,是品味其鮮美的最佳方式。
蟹黃與蟹膏怎麼分?
蟹膏通常指的是公蟹的精子與性腺,呈白色或灰綠色,亦稱「白膏」。蟹黃則為母蟹的卵,多為黃色或橘色。但未受精的處女蟳卵因為呈膏狀,也常被視為蟹膏。此外,螃蟹的消化器官也呈黃色,因此常誤認為蟹黃,尤其在公蟹身上看到的黃色膏體,多為消化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