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沛的稻米是繁榮的象徵,但如果沒有強大的儲存系統,這個像徵就很容易失去意義
雅加達(安塔拉)——印度尼西亞的水稻從來不關心收成。這種討論始終涉及政治、經濟和國家主權方面。
此外,2025年將是印度尼西亞的重要動力,該國已成功實現大米豐產,美國農業部(USDA)預測其大米產量將達到3460萬噸。
這是一項令人自豪的成就,尤其是在世界陷入全球糧食危機的情況下。普拉博沃總統政府還敢於堅持不進口大米的政策,此舉體現了對國家生產能力和國內農民獨立性的信心。
然而,如果收穫後的鏈條,特別是儲存和管理稻米庫存的系統仍然脆弱且不專業,這種自豪感可能會失去意義。
印度尼西亞有很好的機會成為東盟稻米巨頭,但如果庫存管理不仔細,這個機會可能會變成負擔。
高產而沒有良好的收穫後管理,只會導致大米充足、庫存變質、市場價格波動的矛盾。
這就是大米儲存制度的關鍵點成為戰略問題的地方。作為儲存政府大米庫存(CBP)的主要節點,博客倉庫經常因為發現大米被感染、發臭、質量下降而成為頭條新聞。
這種情況說明,生產的成功並不一定意味著管理的成功。只有通過高效、清潔和基於技術的存儲系統來平衡,豐富的生產才有意義。
批評很明顯,到目前為止,政府的重點更多地集中在上游的增產和控制價格方面,而下游的儲存、分銷、質量控制等方面仍然被視為行政事務。
但這正是最大的弱點所在。博客倉庫中數千噸進口大米因蟲害而受損。不是因為生產有問題,而是因為倉儲管理不規範。
如果印度尼西亞想要保持大米自給自足並建立強大的糧食安全體系,就必須改變這種模式。大米庫存管理應被視為國家糧食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一種後勤功能。
在公共政策方面,大米股實際上涉及許多戰略層面,包括金融效率、價格穩定、糧食安全,甚至糧食外交。
倉庫裡浪費的每一噸大米,實際上都是國家的浪費,也是拯救農民的失敗。因此,解決方案不能僅僅靠行政手段,例如完善法規或擴大倉庫。
版權所有 © 安塔拉 2025
未經安塔拉通訊社書面許可,嚴禁對本網站的人工智能內容進行檢索、爬行或自動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