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監管、地緣政治和市場變化限制了流動性,機構投資者必須重新思考如何管理這種被忽視的風險。 不飛濺+

什麼時候 矽谷銀行倒閉它並沒有被忽視。該銀行持有很大一部分長期證券資產,當科技初創公司急於提取存款時,該銀行無法迅速出售這些資產。最終,這導致了巨大的流動性短缺和整個機構的運營失敗。雖然這清楚地說明了忽視流動性風險時會發生什麼,但對投資組合管理的討論仍然傾向於關注信用和市場風險——金融分析的傳統驅動因素。多年來,投資者認為在需要時流動性總是存在。但經過近年來的衝擊,這種假設不再安全。流動性永遠不應被視為理所當然,認識到這一點可能是 2025 年機構投資者最重要的教訓之一。

限制流動性的三大全球衝擊

當前流動性的主要製約因素是政治不穩定,這繼續給金融市場帶來沉重壓力。戰爭、地緣政治爭端和現任美國政府內部的變化造成了高度不確定的全球環境。因此,政治風險已成為任何投資決策中的重要變量。如今,頭條新聞推動了市場波動,尋求安全的投資者越來越多地進行對沖並擁有更多的防禦性資產。這自然會耗盡市場高風險領域的流動性。

火上澆油的第二個因素是貨幣政策。美國聯邦儲備銀行 9月降息 九個月來首次出現,但仍處於相對較高水平。當利率下降時,隨著投資者胃口的增加,資本往往會更自由地流回風險較高的領域。結果,流動性增加,相關風險降低。在各國央行發出全球轉向寬鬆的信號之前,流動性將繼續緊張。

流動性棺材上的最後一顆釘子來自監管。巴塞爾協議 III(為銀行資本要求設定全球標準的框架)等標準以及 2008 年危機以來的其他改革對銀行和機構投資者應對風險的方式施加了嚴格的標準。這些規則對流動性較低或風險較高的資產徵收較高的資本費用。雖然他們的目標是確保該體系的安全,但他們也為私人市場融資設置了障礙。一級市場——最透明、監管最嚴——繼續享有健康的流動性,但二級市場和另類市場卻日益乾燥。

投資組合中潛藏流動性風險的地方

流動性風險也隱藏在投資組合構建中。它並不總是外部衝擊的產物。許多大型基金過度配置房地產和另類資產,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雖然這些資產有望實現多元化和更高的回報,但它們也帶有固有的流動性尾部:當急需現金時,它們無法輕易出售。

此外,許多投資組合持有非流動性 ETF 或結構性債券,這些資產從技術上講是在公開市場上交易的,但缺乏持續的交易量。在壓力時期,很難找到願意為其定價的流動性提供者。因此,對此類工具的投資應保持有限,否則當市場收緊時,機構投資者將面臨嚴重的流動性挑戰。

流動性的未來

然而,從長遠來看,一些進展可能會增加流動性。交易時間正在向幾乎 24/7 週期擴展,越來越多的平台提供全天候交易。一方面,這可以擴大訪問範圍並有助於平滑跨時區的流動性。另一方面,持續的交易會削弱波動性,導致某些時期的流動性減少,而另一些時期的價格上漲幅度更大。

同時,貢獻資產也改變了資本的配置方式。更多媒體被數字化並在區塊鏈上呈現,有望實現更快的交易和潛在的更大的可訪問性。然而,在實踐中,交易仍然僅限於一小部分參與者,因為代幣化資產並非向所有投資者開放。儘管這項技術明顯代表了這十年的決定性趨勢,但流動性仍然很薄弱。

最後,大多數機構交易者現在依賴算法和基於人工智能的工具。雖然這些確實可以使交易更快、更自動化,但它們也引入了一個悖論。交易者不是在特定資產中持有大量頭寸,而是將活動分解為所有資產的較小統計賭注。這加劇了市場碎片化,使得流動性表面上顯得充裕,但實際上卻更加脆弱,尤其是在壓力下。

機構交易者的教訓

總而言之,這些動態揭示了一個事實:流動性並不是無限的資源。它是有限的、脆弱的,並且往往在危機中最先消失。不要把它當作永遠存在的東西,以免你落入矽谷銀行同樣的陷阱。

為了避免這種結果,機構在管理流動性時應始終提出一個關鍵問題:我們可以在需要時出售資產嗎? ”當然,“表演怎麼樣? ”和“什麼是信用風險? ”仍然至關重要,但如果流動性退居二線,結果可能會更糟。

為什麼流動性風險是機構投資組合中被忽視的盲點



來源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