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raz 是 o3 Capital 的創始合夥人,擁有二十多年豐富的交易經驗,重點關注醫療保健和生命科學領域。他執行了幾筆數十億美元的交易,是印度領先的投資銀行家之一。
他一直是印度醫療保健領域多方面擴張的熱心觀察者和參與者,見證了該行業的成長並發展成為經濟的主要驅動力。
1. 塑造醫療器械行業的主要趨勢是什麼?
印度的醫療器械行業正處於重大增長浪潮的風口浪尖,預計到 2030 年,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約 120 億美元翻兩番,增至近 500 億美元。這一勢頭受到多種因素的推動,例如慢性病負擔不斷增加、醫療基礎設施向二線和三線城市擴張,以及通過政府支持的計劃和政策制定者的支付擴大保險覆蓋範圍。
然而,當今市場仍然分散,大多數參與者主要專注於低技術含量、高產量領域,例如消耗品和消耗品。但隨著本地公司開始向價值鏈上游移動,將投資轉向更高價值的技術,情況正在迅速變化。以Poly Medicure為例,該公司加大了對無針系統、心臟和重症監護設備等下游產品的關注,最近還通過收購Citieffe進入骨科領域。公司向高端產品的轉變為整合帶來了新的機會,因為規模對於在越來越以創新為導向的市場中競爭變得越來越重要。2. 您認為印度在醫療器械製造和創新方面是否變得更加突出?
當然,印度在醫療器械製造和創新領域肯定會變得更加突出,原因如下:
首先,當地市場的龐大規模對我們有利。它為當地製造商提供了快速增長的規模、需求牽引力和學習曲線。此外,“印度製造”、國家醫療器械政策、PLI 計劃、醫療科技園區開發和 PRIP(促進製藥醫療技術研究與創新)等政府舉措正在為製造和研發創建一個支持性生態系統。
我們還看到有意義的監管改革。臨床檢測途徑、質量標準和出口激勵措施的改進使印度對醫療技術研究和商業化的全球合作更具吸引力。
有趣的是跨國公司正在如何改變他們對印度的看法。它不再只是一個銷售市場,他們正在大力投資這裡的製造和創新。例如,西門子 Healthineers 投資約 9 億印度盧比,在班加羅爾本地製造 CT 和 MRI 機器,並建設價值約 190 億印度盧比的綜合研發和製造中心。飛利浦還大幅擴大了業務範圍,甚至推出了專為印度市場設計的超聲波系統。
與此同時,本土企業正在全球範圍內嶄露頭角。 Trivitron、Transasia 和 Poly Medicur 等公司在成像、實驗室設備和骨科植入物等領域與跨國品牌競爭。
印度不再只是一個低成本、大批量的目的地,它堅定地將自己定位為創新和製造尖端醫療技術的重要參與者。
3. 疫情后投資者對該行業的情緒如何演變?目前哪些子行業最吸引投資者的興趣?
事實證明,這場大流行是印度醫療技術行業的關鍵時刻。這使國內製造商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意想不到但急需的機會來促進和滿足對生物醫療設備不斷增長的需求,不僅在印度國內,而且在全球範圍內。這些額外的能力,加上日益全球化的“中國+1”戰略以及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等政策的預期,一直在推動全球企業實現製造和創新基礎的多元化。隨著其不斷增強的能力和政策支持,印度現在被視為全球醫療技術價值鏈的重要樞紐。
這種轉變清楚地反映在投資者情緒上。 2023至2025財年,價值超過1000萬美元的私募股權交易數量比2020至2022財年期間增加了一倍,同期此類交易的總交易價值增長了3.5倍。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大型收購,例如 KKR 以 8.4 億美元收購 Healthium,Warburg 以 3 億美元收購 Appasamy 多數股權,這表明對廣泛且可靠的醫療技術特許經營權充滿信心。
在工作場所方面,介入設備、體外診斷(IVD)和消耗品是目前最熱門的子行業,由於其可擴展性、出口潛力和不斷增長的國內需求,吸引了最多的投資者興趣。
4. 您預計該行業的整合會加速嗎?您是否也注意到跨境交易的大幅增長?
是的,該行業的整合即將到來。隨著競爭的加劇,企業面臨著在研發、監管合規、臨床試驗、質量體系和售後服務網絡方面加大投資的壓力。此類投資需要規模或強有力的戰略支持,而小型企業往往難以做到這一點。其中許多公司面臨利潤壓力或缺乏發展所需的融資,這使它們成為收購的理想候選者。
與此同時,大中型企業正在積極尋求擴大其產品範圍並使其多樣化,並提高其技術專長,以便不僅在本地而且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競爭力。
在跨境方面,印度醫療科技公司越來越多地通過收購或合作的方式尋求海外業務,以獲得先進技術、監管知識並進入美國和歐盟等成熟市場。以 Zydus Lifesciences 最近收購法國骨科公司 Amplitude SAS 為例,這使其能夠進入高度專業化的醫療科技產品領域。相反,全球醫療科技公司將印度視為高增長市場和具有成本效益的製造基地,並尋求與印度公司合作,以在當地立足、挖掘人才並利用印度的成本優勢。
5、私募基金如何看待醫療器械行業?
私募股權公司目前非常看好印度醫療器械行業。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高增長市場,但與其他醫療保健行業相比,其滲透率仍然相對較低。
儘管基金對此很感興趣,但現實情況是,只有少數資產可供擴展,其中許多資產已經得到了投資者的支持。因此,盒子越來越接受更具創造性的方法,例如平台構建和通過安裝進行擴展。這個想法本質上是將規模較小的公司聚集在一起,擴大規模,簡化運營,並最終在退出時實現更高的估值倍數。我們已經看到這種模式在醫療保健的其他領域運作良好,例如 Samara Capital 為 MSH 創建的 Marengo 平台,或者 KKR 與 BMH 所做的事情。
另一個重要驅動因素是,許多中小型醫療科技公司沒有足夠的財力進行研發、監管合規、認證、臨床試驗或美國 FDA 和 CE 等國際審批。他們還在努力建立強大的售後網絡。私募股權可以通過增長資本、治理援助、運營專業知識和全球網絡的渠道介入,幫助這些公司實現專業化和規模化。
6. 醫療器械公司的 IPO 市場如何發展,特別是考慮到最近的市場波動?
我相信印度醫療科技公司的 IPO 市場將主要適合財務狀況良好、資歷可靠且增長強勁的大型企業。這些公司最有可能成功完成 IPO 流程並在上市後保持投資者信心。
該行業的大多數 IPO 活動預計將通過要約出售 (OFS) 途徑主導,為私募股權基金提供退出途徑。一個很好的例子是 Laxmi Dental 最近的 IPO 期間出售了 OrbiMed 的大量股份。該領域的下一次 IPO 也可能來自 SMT、Molbio 和 Everlife 等私募股權支持的公司。這凸顯了這樣一個事實:該行業的首次公開募股不僅是由尋求增長資本的公司推動的,也是由尋求通過公開市場釋放價值的投資者推動的。
免責聲明 – 上述內容並非社論,TIL 特此否認與之相關的任何及所有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並且不一定保證、確認或認可任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