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納拉亞南周三表示,太空服務的目標是在 2040 年讓印度人登陸月球,而他的首次任務“Gaganyaan”也有望在 2027 年發射。
圖片:ISRO 從 Sriharks 的 Satish Dawan 航天中心發射了 Gaganyaan Abot Abot-1 (TV-D1) 飛行器。 照片:印度空間研究組織
納拉亞南表示,目前有許多雄心勃勃的太空項目和部門,包括到 2035 年建立國家空間站和到 2026 年執行三個“Gaganyaan”任務,其中第一個任務包括半人“Vyommitra”。
“納倫德拉·莫迪總理為 2040 年本土月球任務人員制定了指導方針,根據該指導方針,我們必須將我們的公民送上月球並安全地將他們帶回地球。
空間研究組織 (ISRO) 負責人表示,Bharatiya Antriksh (BAS) 預計將於 2035 年出現,最初的部分預計將於 2027 年完成。
他在蘭契作為首席訪問者出席了位於蘭契的Birla理工學院舉行的第35屆MESRA匯聚儀式。
“‘Gaganyaan’有很多進展,我們正在計劃再進行一些實驗,在載人任務之前,我們在第一季度設計了三項不會超過2027年的任務,‘Vyommitra’將於今年12月飛行。
他說,隨著莫迪制定了清晰的路線圖並發布了太空改革,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正在充滿信心和明確地朝著實現自我維持和充滿活力的太空生態系統的夢想邁進。
他說,印度即將推出的項目包括月船4號和月船5號,這是一項新的火星和Axom任務,是一項高度優先的天文任務。
納拉亞南補充道:“Aditya-L1 任務已經提供了超過 15 太比特的太陽數據,並提供了有關質量轉移和太空的寶貴知識。”
他說:“我們對國際合作持開放態度。”他強調,雖然印度致力於自信、氣候科學和太空研究等全球關注的問題,但“我們如何以及在哪里合作將根據科學和戰略進行討論和決定。”
納拉亞南在強調改革的作用時表示,航天部門已經通過印度國家推廣和授權中心(實地)進行了轉變,該中心將新成立的私營參與者納入國家生態系統。
“就在幾年前,該領域還只有一兩家新成立的企業。如今,已有 300 多家企業從事衛星服務、發射服務和天基數據分析工作,”他說。
他補充說:“這一轉變對於滿足印度在農業、災害管理、電信、實時列車監控和車輛監控以及漁業方面對衛星應用不斷增長的需求至關重要。”
對於載人登月等任務,印度必須增強其發射能力和空間基礎設施,並且已經開始著手建造空間站。
“從最初推出 35 公斤到現在設想的 80,000 磅——這就是我們的轉型規模目標,”他說。
談到人工智能(AI)、機器人和大數據,他表示它們正在成為太空任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如 35 年前沒有人想像到的計算機革命一樣,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將決定太空探索的下一個時代,”這位科學家觀察到。
他今天表示,印度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其新興空間不僅適合,而且往往超越全球參考點。
“從月船一號發現水到月球,再到月船三號在月球南極附近首次軟著陸,印度在太空中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今天,我們在全球九個領域排名第一,”他說。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負責人補充說,隨著Spadex任務的成功,印度成為第四個成功實現脫離和斷網的國家。
納拉揚表示:“我們還完成了從 Sriharikota 發射的第 100 次發射,即 GSLV F15/NVS-02 和 02,並獲得了第三個發射台的最終批准,該發射台可用於所有運載火箭,包括下一代 NGLV,預計成本為 400 億盧比。”
他說,在個人能源方面,如今印度在包括塔拉普爾和巴巴原子研究中心在內的八個主要核電站擁有23個核反應堆。
納拉亞南於2025年1月接任ISRO主席。他此前曾擔任ISRO主要設施之一液體推進(LPSC)系統中心(LPSC)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