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 週四,特朗普總統將面臨他第二個任期迄今為止最重要的國際會議:與習近平的個人談判,習近平已將中國變成美國強大的經濟和軍事挑戰者。
兩國總統在首爾會晤時面臨著龐大的議程,首先是兩國之間圍繞關稅和高科技出口不斷升級的貿易戰。該清單還包括美國要求中國打擊芬太尼、中國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中提供援助、台灣的未來以及中國不斷增長的核武庫。
特朗普一反常態,已經承諾這次會議將取得巨大成功。
“這對兩國來說都很棒,對全世界來說也都很棒,”他上週表示。
但目前尚不清楚峰會的具體成果是否能達到這一高標準。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週日表示,雙方已就一個“框架”達成一致,根據該框架,中國將推遲對稀土實施嚴格控制,這些礦物對智能手機、電動汽車、軍用飛機和導彈等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至關重要。他表示,中國還同意恢復從美國農民那裡購買大豆,並打擊芬太尼成分。
貝森特表示,作為回報,美國將放棄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
時任總統拜登領導下的美國駐北京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表示,這樣的協議將相當於“令人不安的貿易休戰,而不是全面的貿易協議”。
“這可能是我們能期待的最好結果,”他在周一接受采訪時表示。不過,他補充說,“這將是穩定全球市場並暫時允許中美之間繼續貿易的積極一步。”
但美國和中國官員對習近平的另一項重大貿易要求達成的協議守口如瓶:美國放寬對中國高科技出口的限制,特別是用於人工智能的先進半導體芯片。
伯恩斯表示,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技術競爭“是最敏感的……就這種關係將走向何方、哪個國家將變得更加強大而言”。
他警告說,讓中國輕鬆獲得先進半導體“只會有助於(中國軍隊)與美國軍隊爭奪印度-太平洋地區的霸權”。
其他前官員和政府之外的對华鹰派人士更加直言不諱地表達了他們的擔憂,即特朗普可能過於願意用長期技術資產來換取短期貿易協議。
8 月,特朗普放鬆了出口管制,允許人工智能芯片領域的全球領導者英偉達向中國出售更多半導體——這是一項不同尋常的協議,這家美國公司將向美國財政部支付其銷售收入的 15%。
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的首席中國事務顧問馬修·波廷格(Matthew Pottinger)在最近的播客採訪中抗議稱,該交易存在“以 200 億美元和英偉達利潤”交易戰略技術資產的風險。
一些中國觀察人士警告說,技術爭議是兩國總統之間根本性不匹配的根源:特朗普幾乎完全專注於貿易和商業交易,而習近平則專注於取代美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經濟和軍事強國。
“我認為政府沒有針對中國的戰略,”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邦妮·格拉澤(Bonnie Glaser)表示。 “它有貿易戰略,而不是中國戰略。”
“政府似乎並不專注於與中國競爭,”現任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前中央情報局分析師喬納森·欽(Jonathan Czin)說。 “它的重點是達成交易……這是沒有戰略的戰術。”
“我們陷入了一種貿易和技術短視,”他補充道。 “我們不是在談論中國在南海(對較小國家)的脅迫等問題……中國不想進行更大、更廣泛的對話。”
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和習近平是否有時間或意願詳細討論貿易以外的任何問題。
即使在關鍵的經濟問題上,本週的停火也不太可能帶來永久和平。
“與所有此類協議一樣,問題在於細節,”前大使伯恩斯說。 “兩國仍將是激烈的貿易對手。預計到 2026 年,摩擦和進一步的貿易決鬥都會出現。”
“係好安全帶,”欽說。 “北京可能即將採取更多突然行動。”
從長遠來看,特朗普在美中關係中的遺產不僅取決於貿易協定,還取決於環太平洋地區經濟和軍事實力的競爭加劇。無論本週的會議如何進行,這些挑戰仍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