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香與十三香的中式料理魔法:香料背後的味覺祕密
香氣四溢的滷肉飯、軟嫩入味的控肉、鹹香十足的滷排骨,是台灣人日常中最熟悉的美味之一。而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經典菜餚,其靈魂所在,正是那一抹深沉而厚實的「五香粉」調味。
五香粉的五種香氣來源?
五香粉(Five Spice Powder)是中式料理中最具代表性的香料混合物之一,其影響力不僅遍佈亞洲,在國際料理界也極具知名度。許多西餐主廚也會嘗試將五香粉融入菜單中,創造中西融合的獨特風味。
那麼,五香粉中的「五香」究竟是哪五種?最常見的組合為:
-
花椒:帶有微麻的香氣,是川菜中不可或缺的辛香料。
-
肉桂:甜中帶辣,溫暖的木質香氣是多數甜鹹料理的靈魂。
-
八角:星形外觀,味道濃郁甘甜,常見於滷味湯底。
-
丁香:香氣強烈,能去腥解膩。
-
茴香籽:帶有類似甘草的清香,增添層次感。
這些香料經磨粉混合後呈現茶褐色,形成濃郁的五香粉。然而,實際配方並無硬性標準,有些製作會依據香料的取得難易而添加其他成分,例如豆蔻、甘草、胡椒或陳皮等。也因此,市售產品的風味會略有不同,即使超過五種香料混和,仍可稱作五香粉。
五香粉的常見用途
五香粉在台灣料理中的角色非常重要。它常被用來製作滷牛腱、控肉、牛肉麵湯頭等經典台味,亦是滷味中不可缺的一環。除了滷煮用途外,市面上也有預調鹽分的五香粉版本,可當作炸物的撒粉調味,如鹽酥雞或炸排骨等,也能作為醃料的一部分。
十三香是什麼?多一點層次的香味變化
比起耳熟能詳的五香粉,來自中國料理系統的「十三香」在台灣知名度較低。這款調味粉名稱即表示它由十三種香料組成,其中也包含了五香粉中的經典成分。
常見十三香的組成包括:
花椒、八角、南薑(高良薑)、山奈(野薑)、白芷、桂皮、丁香、茴香籽、肉豆蔻、陳皮、乾薑、木香與砂仁等。部分配方也會依廚師個人喜好加入香葉、孜然、甘草、草果或山楂等變化香料。
這些香料之中,以八角與花椒香氣最為濃郁,通常為主軸,再按比例搭配其他材料。
十三香的比例與使用方式
典型比例可概略分為三類層次:
-
八角與花椒:基底香氣,佔最大比例(5份)
-
山奈、高良薑、白芷:中階香調(2份)
-
草果、肉豆蔻、小茴香、砂仁、木香、肉桂、乾薑、丁香:細緻補香(1份)
十三香可製成粉末、液態萃取或滷包形式。粉末狀適合用於熱炒、燒烤或醃漬,而滷包則適合燉煮湯頭、製作滷味。事實上,任何原本使用五香粉的料理,都可以用十三香來升級香氣層次。
小結:香料背後的文化與創意
五香粉與十三香代表的不只是味道的堆疊,更體現中式料理中對香氣層次的細膩講究。從滷味小吃到家常便飯,這些香料承載著味蕾的記憶,也讓每一道料理擁有獨一無二的風味。隨著不同地區、廚師手法及食材調整,五香與十三香的應用仍持續演化中,為中式美食注入更多創意與驚喜。